语言先行方能人心相通—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评论之六

 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,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,如果语言相通,沟通顺畅,就会很容易达成共识;如果语言不通,交流有障碍,则容易让人敬而远之。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,还是情感的桥梁,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沟通、交流、团结,彼此把心贴得更近。

  心相通,则情相融;志相同,则力相聚。千百年来,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,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,手足相亲、守望相助;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、不断发展,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,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。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,各民族之间只有相互了解、彼此包容、相互尊重,才能更好地加深民族情感,同心同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意志,凝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。

  人心相通,语言先行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文化认同、情感沟通、信息交流的心灵钥匙。在内蒙古,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,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群众打破语言壁垒,更好地融入社会,奋斗在脱贫致富的路上;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学子,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,成就了更加出彩的人生。从过去的不会说、不会写、无法交流,到现在的我要说、我要写、我要增强交流沟通能力……实践充分证明,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,不断加强语言沟通交流能力,是各民族共同谋求发展、共创美好未来的必然选择,更是增进友谊的桥梁、推动进步的动力、实现团结的纽带。

  当然,我们必须要看到,任何一种语言,本身就具备不断融合、不断创新的特点。当前,个别人认为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伤害少数民族感情、不利于民族团结,这是狭隘的看法。个别人反对、抵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,嘴上说的是维护本民族特色、本民族利益,实际上却产生了抵制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、阻碍本民族的繁荣进步的负面效果。“五色交辉,相得益彰;八音合奏,终和且平。”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只局限于本民族文化的框框内,终将自我限制。互相学习、博采众长,扩大交往交流交融,方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,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、守望相助。

 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。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、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。坚定不移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,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,和睦相处、和衷共济、和谐发展,就一定能绘出各族人民紧密团结、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美丽画景,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。

  (转自《内蒙古日报》)